为什么阳台挂镜子?
这要从古代开始说起,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镜子是尊贵与华丽的象征;在《辞源》中“镜”字的注解为:“鉴也。从金、景声。本义为镜子的意思。”而“景”字意为“大屋明窗”,引申指“明亮”,再引申指“景物”“风光”等。“镜”和“景”的字形很像。
现代汉语词典中“镜”字的注解除了“镜子的意思”外,又增加了“像镜子一样的东西——镜面,如‘太阳灶’‘黑光灯’里的‘镜’。”这里说的“像镜子一样的东西”的“镜”其实指的是一种材料——玻璃。因为早期制作的镜子完全由玻璃制作,所以古代的“镜”字指的就是“玻璃”。
现在“镜”字除了表示“镜子的意思”——即反射光线的器具——以外,还常用于名词词组中,表示“像镜子一样的东西”——即玻璃制品,如玻璃镜、玻璃杯等等。 从古代的“镜”到现在的“镜”,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铜镜”→“铁镜”→“铜镜”→“玻璃镜”。 中国古代的“镜”其实就是一种金属制成的反射日光或月光的器具,这种器具最早用青铜(紫铜)制成,因此得名“铜镜”。至于“玉琮”,是礼器而不是生活用具,且形状与圆柱形的青铜镜不同,故不称为“镜”。虽然后来也出现了银镜、镍镜等材料,但主要用途与铜镜完全不同。
到了汉代,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铁制工具得以广泛应用,于是出现了“铁镜”。不过使用铁作为原料所制的镜子,其光泽度和耐腐蚀性都比不上铜。为了保持镜面的光亮,需要不停地磨制擦拭。因而铁镜多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如发饰、妆奁等等,而铜镜则多用来照容,成为贵族妇女的专用物品。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金部》载:“镜,铜镜,古谓之鏡。”这里的“鏡”字就是“照容貌的铜镜”的意思。可见当时“鏡”、“镜”二字是相通的。
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镜子——漆纱镜。这种镜子是用黑色素绢粘着于镜背而制成。因为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衰丧之色”,不太适合女子梳妆,而且黑色很容易脏,不容易清洗,所以这种镜子很快就被淘汰了。
宋代以后,玻璃逐渐传入中国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于是在宋代出现了“玻璃镜”,并且沿用至今。 不过直到现在,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保留着使用绣屏的习惯。所谓绣屏,就是指古代用丝绸做成屏风,并在上面刺绣装饰。
参考文献:
[1] 王宁.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物质文化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4.
[2] 叶舒宪编著.中华遗产百科全书[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