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卧室叫什么?

许而许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并没有“室”这个称呼,“室”是一个近代才有的称呼。在汉代,人们用“房”或者“屋”来指代卧室;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的“篁”指的就是竹林,可见古人把竹子围起来的屋子就叫“房”了;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卷六:“元祐癸丑冬至后,得一室于城东.....是为五房。”“一室”就是一间房子(也有称“一寝”的),而“五房”应该是指五间房屋。至于“屋”,李白有诗《独酌》“开轩临四野,平地作三坟。”这里的“三坟”其实指的是三间房屋。

从“房”字可以看出一些房间的特点——面积一般比较大、比较宽敞。那么这种大房子通常都是谁住的?答案很可能是贵族、文人雅士以及富商所住。比如汉代的文君司马相如就住在“广柳车”中,这明显是一辆供人居住的厢式马车,说明司马相如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又比如唐代王维的行宫“辋川别业”,据说这地方是王维买了送给好朋友孟浩然的。我们看岑参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就能知道这地方的布局:“直向蟾宫折桂枝,何须轻拂洛阳尘。早朝未央飞羽传,暮入茱萸堂里人。”“茱萸堂”就是指住着王维的屋子,而“早朝”、“末朝”的“朝”字表明这里应该是官宦居住的地方。

不过,也有一些文人雅士通过自己的诗文来表示自己清贫如洗、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比如明代袁宏道就有诗云:“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卖力耕种忙,农家收入抵官家。官家征税又纳粮,拿到手里没有几文钱。买米买油买不起,买根针儿也没钱。我住草堂茅屋低,早上起来采蕨菜。采来蕨菜烧成灰,和着泥土垒墙坯。”他自称住在草堂里面,每天早起采蕨菜吃,这种生活当然很清苦,但他的草堂肯定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草棚子,估计是某种形式上的“房”——相当于现代的临时房或简易房。但这种“房”肯定是比间间茅草棚要体面得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