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针换别墅说明什么?

耿孟德耿孟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到了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理论——互惠定理(Theory of Reciprocity) 互惠定理最早由Tversky and Kahneman在1979年提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受到“别人会怎么做”的想法影响,即人们会试图猜测对方的心思然后做出相应的决策。 当两个人同时站在迷宫的入口,不知道哪一条是出口,互相猜测对方想法的过程就是互惠定理所说的“策略性互动”(strategic interaction)。

为了简化模型,他们假设两人中只有一个人知道真相,而另一个人只知道一些关于对方的可疑信息。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选择的策略必须对方也选相同的策略才能成功,但是他们都认为对方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因此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会选择一个相对较优的策略。这就是互惠定理的结论: 一个理性的、聪明绝顶的人最终会选择一个愚蠢至极的策略。 而一旦这个笨策略成为了普遍采用的战略,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会下降。因为每个人的理性选择导致每个人得到的利益都变少了。 当然,上述理论只是描述了“一报还一报”的简单现象,并没有讨论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

在我看来,“别针换别墅”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互惠定理的现象。 在这个案例中,发送信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发信获得回复(回复率)进而达成交易。那么他是否应该发送消息呢?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如果他没有收到任何回复,显然他不会把东西发送出去;同样地,如果他收到了大量的回信,他也可能直接放弃。因为这么多的回信里必然夹杂着大量的垃圾邮件,想要从中筛选出有效的交易伙伴显然是一件工作量很大而且效率很低的事情。然而,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回复,他就无法判断是否有人对他感兴趣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在这个例子中,发送者似乎是掌握了某些独特信息(例如,只有他才知道那栋别墅的真正价格)的拍卖者,他希望利用这种信息上的优势与潜在的买家们达成交易。

对于接收到信息的人来讲,如果他们确信这些信息是真实的,从理性人的角度来讲他们也会通过回音来表示他们对商品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谈判交易的条件。不过在这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获得了独家资料因而彼此展开激烈的竞争。结果,每个人都成了输家。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 为什么这个简单的案例会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我想这是因为它很好地捕捉到了一个社会现象的本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处于“策略性互动”的过程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某个信息流中的发送者也可能会成为另一个信息流中的接收者。我们在发送信息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接收到它们,然而,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又认为其他人也会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获取利益。于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就变成了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