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庭院设计原理?
我们常说,“建筑是流动的雕塑,雕塑是静态的建筑” 在讨论别墅庭院的设计时,不能脱离建筑本身来单独探讨——毕竟,庭院不仅是室外空间元素,更是建筑元素的一部分。
从对“别墅”的定义来看,可以理解为——“别墅”是由房屋建筑和室内环境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局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组成的综合构造体。 因此要研究“庭院”的设计原理,自然须从“别墅”的设计原理开始谈起。
对“建筑”本身的定义来说,可以认为“由人工构成、供人类居住的空间形态,叫做建筑(英文:Building)”——这里的“人工构成”的四字含义尤其重要。因为“人造”与“天然”相对立,说明建筑是源于自然的又高于自然的人为创造物。
在建筑中,人们不仅可以体会到“人工”的力量,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所以,作为“建筑”组成部分的院墙、铺装、景观等“人工要素”,应当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加以创造的。换句话说,这些因素的创作原则应与建筑本体保持一致。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别墅庭院”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我们再来看看著名设计师设计的不同风格的庭院,或许更能理解其中的设计原理 以上,便是我对“别墅庭院设计原理”问题的解答。
1、别墅庭院设计比例和尺度要适宜。尺度又分为绝对尺度和相对尺度。所谓绝对尺度,就以人的生理特点和实际需要为依据,确定各部分的合理尺寸。比如园路,如果只有三米宽,又不划分出机动车道、人行道,那就会让人有挤迫感和危险感;如果几十米宽,又会让人产生空旷和寂寥之感。再如水池,如果只有锅盖那么大,旁边站一个人就会让人觉得滑稽;如果如一个小湖那么大,也就会让人怀疑它是否还是一个庭院水池。所谓相对尺度,即各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比如一座假山不能比一幢建筑物还高。一座山,从下到上,逐渐变小也是遵循尺度原则。
2、造园手法要依附于自然并巧于因借。中国庭院多是宅院一体的内向型,与外界接触不太方便。所以,庭院更注重的是营造自家小天地的美好情趣。既不迁就客观又不违背现实的造园思想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首先是依附于自然,即“随麓宛转,一仿自然”。具体讲,如果是山地庭院就要利用原有的地形地势,如是平地就要利用河流、建筑、植物等来营造山林野趣。其次是借景。中国园林所崇尚的是“天人合一”、“屋迷烟树,亭立风林”,追求“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比如住宅、庭院与外界相邻处不能使人的视线一览无遗,要用植物或建筑构件来控制人的视线,若在植物、建筑构件后面有高大成簇的植物,就会使园内园外景色浑然一体,增加幽深的意境。再如在高大植物主干背景下的小灌木或草地前面设置一座小喷泉,就可以把喷泉前较近的景物抬高到喷泉后的景物同一水平线上,扩大了空间的纵深感,这也是借景艺术。
3、造园要小中见大、虚实结合。中国传统思维是“天人合一”、“立象尽意”、“一沙一世界”。在别墅庭院设计中,我们既受着建造的限制,同时又要在一定的空间里表现出深远的意境,这就要求在造园上追求一石一天地,一水一世界,并以局部的、点睛的景观映射整体景观。比如在一个狭长的庭院中,可选用一些体量较小的奇石、造型较大的植物,或在墙角设置一挂壁“枯溪”,或在水池壁上嵌上一组叠水,或者用植物把景物隔开分成前后两个空间,使小空间有大天地的感觉。再如院中一株姿态优美的龙爪槐,一尊质朴的陶罐,一孔石砌的门洞,就可以使整个庭院的品质大为提高。虚实结合就是以小见大、以偏衬全、计白当黑,以实托虚。比如在院落里安排一处小水池,就能给庭院增添一种空灵之气;一堵厚而长的绿篱,可设置一个小漏窗,使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