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里有什么别墅?
一、历史名宅 1.张园 张园的建造者是晚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原址在今南开区五马路原天津市政府办公室旧址。
1921年,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购买了李府的东、西花园,将其改为一处私人园林住宅,因东、西花园以“园”命名,故称为“双园”或“张家园”,俗称“张园”。现建筑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2.静园 静园主人卢竹轩早年家境贫寒,清末考取进士后入翰林院供职。辛亥革命后返津经商,在老城东北角购置房产,取名静园。
1927年后,卢竹轩将静园推倒重建,并请来德国设计师设计欧式风格建筑,1930年底竣工落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林到津,下榻于静园。现为天津市文史资料馆址。 二、当代名宅(独栋别墅) 1.海河一号 海河一号位于新八大里区域,南邻海河,北靠规划道路,东望小白楼商业区,由三幢高层建筑和一幢别墅组成。
目前,该楼盘仅剩一套别墅未售出。别墅分为三层,每层建筑面积约为668平方米,总面积约2004平方米。室内设有电梯,地下一层为家庭影院与酒窖,厨房配备德国进口烤箱、冰箱等,卧室均配有卫生间。
2.天津瑞府 天津瑞府共有五期,位于河西区吴家窑大街,毗邻天津博物馆、图书馆等众多市政文化配套。别墅区共占地9万平方米,容积率仅为0.8,绿化率超过50%。
项目采用围合式建筑布局,中央设置超大尺度景观园林,使别墅区内处处有景可赏。建筑外立面整体风格低调、稳重,石材、金属等材料结合中西建筑理念,打造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舒适感的建筑风格。
天津城里最早建设的西式花园别墅区当属今天的鞍山道、重庆道一带,其建设年代应该是20世纪初叶(今昆明路南段东侧,曾有天津最早的西式住宅)。五大道地区所建洋楼,绝大多数为法式建筑,故此,天津人就将那里称之为“洋楼”。其实天津城里,亦有若干条马路,建筑也具有欧式风格。如和平路南侧原“德租界”的滨江道一带(即今天的劝业场地区),其马场道、哈密道、新华路,也是一派欧式建筑风格,虽与五大道法式建筑风格相比略逊一筹,但由于与繁华地带毗邻,故此,所住者较为富裕,人们也将此称为“小五大道”。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是天津西式花园别墅建设的高峰时期。那条天津人称之为“小白楼”的马路上,也建了一排排西式洋楼。然而,该地地处闹市,商娱业发达,故那些西式高楼,几乎都成了商楼,真正作为住宅的别墅寥寥无几。
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后,那些“有钱没钱、装点洋盘”的天津人,又开始在市中心区、繁华街道路旁购地建造西式洋楼,但已很难形成像五大道那样的“洋楼建筑群”。“南门外”(即今天的南大、南市地区),虽不能称之为“中心区”,但却是当时天津城内仅次于中心城区的“大都会地区”,20世纪30—40年代,这里也逐渐兴建西式洋楼。
“文化大革命”期间,五大道地区所有有西文名字的建筑一律拆除,如“葛底斯堡公寓”、“辛辛那提公寓”、“哥伦布公寓”等具有西文名字的建筑全部被拆除。80年代后期,外国使领馆开始回迁五大道地区,那些老洋楼身价倍增。人们开始注意到那些旧式洋楼的开发价值。1993年,天津将该地区辟为“中国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旅游区”。经过一番“旧房改造”(保留旧砖老墙,室内重新装修),加上外国使馆逐渐回迁,该地区重新焕发了“青春”。这里,除意大利风情区还保留有餐饮娱乐和商摊外,其他地区,几乎成为单纯的使馆区和高级住宅区。
在和平区中心地区,也还有类似的大杂院形式的花园楼宅(与真正的花园住宅有别)。“滨江道”南侧的新华路,就是这类大杂院的集中之地。